近日,京東金融一則借貸廣告因存在嚴重價值觀問題,引發輿論熱議。對此,京東金融連發兩篇道歉聲明,稱將從團隊文化的根源深處找問題,并對相關管理者和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金融此次投放的廣告為系列廣告,同一組演員還出演了其他廣告橋段,其表達的含義無外乎底層人民囊中羞澀之際,通過借貸app獲得了更高端的消費和享受。此類情節突出了借貸者的困境,卻弱化了事后還錢的壓力,這種夸大宣傳帶有明顯的誘導成分,其傳達出的扭曲惡劣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嚴重違背了社會的良好道德風尚,令人作嘔。
實際上,發布低俗借貸廣告的,并不只有京東一家。近年來,各類消費貸廣告在網絡平臺上無孔不入:萬元日息最低1.9元、分期還款不用愁、點點手指就能領百元……這些極具誘惑性的話語,不僅把風正氣清的網絡生態搞得烏煙瘴氣,更是對廣大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干擾,吞噬了廣大年輕人理性消費理念,刺激了他們過度膨脹的欲望,打開了過度借貸的大門。久而久之,很可能讓年輕人們深陷“超前消費”的陷阱無法自拔,最終很可能掉入無法償債的深淵。
前段時間,“困在花唄里的年輕人”這一話題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共鳴。據統計,全國有1.75億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輕人沒有負債,而86.6%的90后都接觸過信貸產品,足見現在移動支付的普及和直播帶貨的發展,給年輕人們帶來的影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借貸刺激了消費,但也給無法做到量入為出、貪圖享樂的年輕人挖了坑,滋生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在這個物欲橫流同時充滿焦慮的社會,想要走出“過度借貸”的困局,需要廣大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具備理性克制的消費素養,不要被庸俗價值所蒙蔽。從實際出發,摒棄盲目攀比心理,使自己做出的消費行為與自身收入能力相適應,不要讓自己成為債務的奴隸,影響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從而避免釀成悲劇。
在各種信貸誘惑面前,不能只看到它美好、有用的一面,要相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借來的終究是要加倍奉還。在瘋狂“買買買”的路上,在虛榮攀比的過程中停下來,想一想是否還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