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國并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
美國脫鉤未能阻擋中國航天進步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2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太空計劃表明,美國推行的脫鉤政策不會像它所希望的那樣奏效 中國的太空計劃——長期以來遭到美國的政治疏遠——正在完成一次月球之旅,帶回月球樣本。作為嫦娥五號任務的一部分,一個著陸器從月球表面收集月壤,然后將其轉移到軌道器上,后者于12月17日返回地球表面。這是中國開展雄心勃勃太空計劃以來的第一次。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中國的太空計劃表明,美國推行的脫鉤政策不會像它所希望的那樣奏效
盡管美國宇航員早在1969年就登上了月球,但中國在太空競賽中并沒有落后50年。2019年,中國完成了33次成功的軌道發射,而美國是20次。明年,中國計劃發射本國模塊化空間站的核心單元,該空間站將在完成10次任務后于2022年建成。
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績是在與美國完全脫鉤的情況下取得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俄羅斯有成功的太空合作,但對中國避而遠之。美俄(蘇)之間的聯合太空任務始于1975年,當時兩國是冷戰的敵人。國際空間站正是這種合作的巔峰。但美國將中國擋在國際空間站之外。后來,美國國會在2011年出臺法律,禁止NASA與任何中國實體合作,甚至禁止中國游客進入NASA設施,從而將脫鉤推向極致。中國發射的任何衛星也不能含有美國部件。
中國的太空計劃堪稱當前美國對脫鉤利弊討論的最佳案例。盡量減少與中國合作,阻止中國接觸到高科技是不是好主意?美國能讓盟友配合嗎?中國可能被孤立嗎?中國的進步能被阻止嗎?
簡而言之,試圖孤立中國,更可能導致美國自我孤立,失去合作機會。顯然,美國并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但中國其實也不想在太空單干。中國正在建造空間站模塊,以兼容國際空間站的對接要求,也是考慮到美國人日后可能會改變主意。與此同時,美國的太空探索長期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盡管政治關系持續緊張,但美國與俄羅斯的合作對國際空間站的運行至關重要。同樣,中國作為新手的熱情,也可以與美國作為老手的技術相結合。
誠然,中國受益于美國的技術創新、市場和資本。迫使中國放棄美國的關鍵零部件會給中國高科技產業帶來嚴重危機。但重新發明輪子并不像第一次發明輪子那樣困難。正如經濟發展大師庫茲涅茨早就指出的那樣,創新既能產生需求,也能催生手段。中國有需求,就會想辦法對美國的零部件重新設計。脫鉤后,中國會損失一些時間,也多了一個敵人,但這都不會對其發展造成根本性影響。
美國選擇脫鉤會損失什么?在太空領域,美國對衛星部件的限制,促使包括歐洲在內的其他國家到中國購買衛星以及將衛星送入軌道所需的運載火箭。那種認為“美國閉上眼睛,中國就會消失”的觀念,會讓人想起很久以前倫敦報紙上的著名頭條——“英吉利海峽的濃霧,孤立了歐洲大陸”。
計劃中的中國空間站就是一個絕佳的比喻。美國的脫鉤給中國帶來了不便,但中國的太空進步并未因此止步——事實上,中國的空間站因脫鉤而變得更加必要。它對國際空間站并不構成威脅,但國際空間站的排斥卻造就了一個競爭對手。太空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兩個空間站,但合作會更有效,因為國際空間站本身就是合作的產物。(作者布萊特利·沃馬克,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