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綠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報道(36)
韓祠路南段街景。阿龍 攝
韓祠路北段街景。阿龍 攝
學宮泮池。環繞學宮的學宮泮河今天成了下水道,但學宮泮池還在,像一雙明眸無聲地述說著歷史。鄭楚藩 攝
清乾隆《揭陽縣志·學宮圖》有學宮泮河圖樣和流向。阿龍 截圖
工商銀行門口,此處為韓文公祠舊址。阿龍 攝
韓祠廣場舊址,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起云涌的學生、農民、工人運動,都在這個廣場上演過。阿龍 攝
韓祠路,揭陽城的一條文化街區。我們“行走綠廊,感受水城文化”一路走過的紅日照相館舊址、三不亦齋、楊財合內、近韓居,都在這條路的西側,這條因位于紀念文化名人祠廟之前而得名的道路,又是有著怎樣的文化底蘊呢?
2020年冬日,我們探訪了這條古城中心街區。
宋代,古村河汊得了個響亮的名字
韓祠路的前身,其實是一條跟玉窖溪相通的河汊。這條南北走向的小溪,北端與溝仔墘河相通,南端則與縣署東護城河相連。而在南端,又再東折一成弓狀,蜿蜒東流,與縣城東內城河相通。
沒有名字的這段河汊,在南宋紹興十年(1140)揭陽縣署落址玉窖村之后,就開始有了一個不同凡響的名字——學宮泮河。
跟縣署建筑同一年,揭陽學宮興建。這應該是古代多數新縣設置時的一個模式,縣城定址之后,就要辟建儒學場所來教育百姓。
從周代開始,各諸侯國學校前都建有半圓形的池,稱泮池,亦稱泮水,池中種著水芹,學校因也稱為泮宮。爾后,學宮大多沿襲這一形制,因此,入學也可稱為入泮、游泮或采芹。
大概紹興當年,縣署主官相中的正是這條河汊南側弓狀的這一河段可作為泮池處所吧,遂在弓狀河段的北側建起了學宮。學宮前和河段稱為泮池、泮河,傍著學宮西-南-東的這條河汊,便被人們稱為學宮泮河。
我們從乾隆《揭陽縣志》和光緒《揭陽縣志》都可查到學宮圖,學宮泮河都清晰地出現在圖的西側和南側上。
隨著縣城的市政建設日臻完善和人口的增多,跟城里其他河汊一樣,學宮泮河上建起了4座小橋,供兩岸行人往來。據記載,岸上栽有榕樹、油桐樹和綠竹等,呈現給人們的是小橋流水、竹樹掩映的水鄉美景。
明代,韓文公祠在學宮北側建起
學宮泮河東西兩岸的沿溪小巷,寬各1米,本來也是沒有名字的,西岸的多以橫巷為名,南北走向的小溪岸邊小巷,倒沒有留下名字。而東岸,南段的稱為學宮腳,這名字跟禁城腳(城根)的得名異曲同工,就是學宮邊上的意思。
到了明末,東岸北段就有了名字——韓祠巷,因為一座大型的建筑聳起在學宮北部。
明末崇禎二年(1629),揭陽縣令馮元飚把人們要為他建設的“馮公祠”轉建為韓文公祠,選址于學宮北部,以紀念被追封為昌黎伯、文公的唐代大學問家、大文豪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曾任潮州刺史。韓愈治理潮州僅8個月,但其建樹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千秋贊賞,在他離任后,潮州將當地的東山改名為韓山,將流經潮州的惡溪改為韓江。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而其所作《師說》更是影響深遠。馮元飚也是一位有作為的縣官,十分推崇韓愈,因此,倡議在學宮北部建造紀念韓愈的韓文公祠,以此來引導人們尊師重道。
于是,韓文公祠與揭陽學宮北南相依,成為揭陽古城的兩個重要文化場所。
韓文公祠,市民簡稱之為韓祠,學宮泮河東岸北部便被稱為韓祠巷。
寬過韓祠——揭陽人的口頭禪
明末興建的韓文公祠,是一座三進的大祠堂,建筑規模大,前面又有寬闊的廣場空地,這樣的占地面積,在其時的揭陽城中,算得上數一數二。
陪同我們采訪的我市著名學者、地方歷史文化專家彭妙艷,以及中山街道人大工作委員會主任陳耀雙,給我們描述了韓文公祠的范圍:從學宮北側的原燈光球場,到工商銀行,到新生電影院舊址,到中興園西南側建筑。
如此廣大,韓文公祠場地之寬闊的確在揭陽古縣城中堪稱之最,因此,揭陽人就有了比喻場地寬廣的口頭禪——寬過韓祠?!皩挕边@個音,揭陽人使用的是“戈鞍3”的切音。整句的意思,是建筑物場地竟然比韓祠還寬廣。
民國時期,韓祠前面這個寬廣的空地,作為揭陽古城中一個大廣場,就上演過許多風起云涌的歷史鏡頭——1919年5月13日,由榕江中學學生楊石魂等發起的揭陽縣城聲援北京五四愛國運動的學生集會,就在韓祠廣場上舉行。
1925年冬,由共產黨人領導的揭陽縣總工會在韓祠南側成立,全縣工人運動進入新的階段。
1926年5月,由共產黨人領導的揭陽縣農會籌委會在韓祠成立,此后,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在全縣舉行。
1937年9月28日,由共產黨人林美南、鄭玲等創辦的揭陽青年救亡同志會40多人,在韓祠舉行成立大會。其時,韓祠是國民黨揭陽縣黨部,由共產黨人組織的這個愛國團體在國民黨黨部的禮堂上舉行成立大會,揭開了揭陽共產黨組織領導愛國青年進行抗日救亡運動的序幕。
韓祠的廣,在另一層意義上說,在于共產黨人領導的紅色文化由此廣泛地傳播開去。
汽車年代,韓祠路誕生了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正是汽車開始走進中國大小城市的年代,揭陽跟著這個年代同行的,是將城內的一些街路拓寬并命名為某某馬路,便于汽車的行駛。
1932年,學宮泮河走進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嶄新的大路。
此前,中山路、城隍路、店馬路、新馬路、西馬路、北馬路、釘屐街相繼擴筑,由北門渡、北門、進賢門、南門、西門入城的道路基本都成了可經汽車行駛的馬路了,但僅1米寬的學宮泮河兩岸小巷,還不能行駛汽車,這使得前往縣署的汽車,都得繞道。
于是,填河作路,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新鋪筑的這條路,長405米,寬9.7米?;旧暇褪呛拥兰由蟽砂缎∠锏膶挾?。韓祠巷自此取代了河道名字和學宮腳,“升格”為韓祠路。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對韓祠路進行了多次鋪筑改造,但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寬度。
21世紀初,隨著北門市場及附近街區的改造,北門市場內一條南北主要道路與韓祠路相連,韓祠路北端延伸至北環城路。此后,相關行政部門將這段街路設置為兩車道路段,并在中間安裝了交通隔離欄。
文化界人士冀望復建韓祠
民國時期,韓文公祠成為國民黨揭陽縣黨部。新中國成立后,韓文公祠連同孔廟尊經閣遺址,改建為人民廣場、燈光球場、露天電影場、新生電影院、縣電影公司、縣人民法院等,成為縣城一處重要的文化場所。
從1932年算起,韓祠路到今天已經88歲了。彭妙艷老師認為,在揭陽古城中,韓祠路算不上是古老的街道,但如稱為“文化街”,則恐怕就可排于首位。新中國70年來,韓祠路一直是文化重地,雖然在90年代揭陽設市之后,一些文化部門搬離了這條路,但南有揭陽學宮這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側街區有著三不亦齋、近韓居等一批文化名人居所,文化的底蘊還在。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活力古城,就要努力讓這條文化街區發揮出她原有的文化魅力,復建韓文公祠是一種選擇,我們不必非要恢復到“寬過韓祠”那樣的場景,但適當建設一個韓祠文化廣場,將一批歷史上曾經上演過的紅色文化元素標示在廣場上,如當年的揭陽愛國學生聲援北京五四運動的場面,如大革命時期揭陽縣總工會、揭陽縣農會成立舊址,抗日戰爭時期揭陽青年救亡同志會成立舊址等等,都會為韓祠路增添光彩和魅力。
陳耀雙也呼吁在適當時機復建韓祠,并把韓祠建設成為揭陽古城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展覽館。首先,對于整個古城而言,需要有一個場所來全面介紹古城的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韓祠是古跡,完全可以加掛古城歷史文化博物館的牌子。再者,他認為,位于古城區的中心地帶,這一街區本身就有著濃郁的文化氛圍,南面是嶺南規模最大的孔廟——揭陽學宮,東面是石鼓里明清古建筑群歷史街區,復建韓祠可以將這兩個具有濃厚歷史文化氛圍的地方有機地連成一體,成為一個整體的歷史文化街區。曾經在旅游部門工作過的他說,復建韓祠這一舉措,必將增加古城宜游的內涵和分量,進一步提高古城的知名度和活力。